Nikkor镜头Auto镜头历史及年代大事记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实拍印象
黑嘴的Auto P 与 P.C版的比较。大家都知道这两只区别只在镀膜,但实际上这点区别也可以忽略。C镀膜最先使用在镜片数达到9枚的大光圈镜头28/2和35/1.4身上,根据尼康官方的介绍,多层镀膜可以在更广域的波长范围内抑制镜片间的反射和增加透光率,在普通的中小光圈镜片数量并不太多的镜头,单层镀膜并不会对镜头的性能有太多负面影响。105正是此类成熟、简单的设计:前后只有5片镜片,光圈只是适中的2.5,前口径52mm相当小型。实拍上两款镜头无论是分辨率、色彩、反差,还是极限的抗眩光性能,都没有明显差异。通常的情况下如顺光、阴天、傍晚的柔和光线下,它们都非常出彩。焦内清晰锐利,焦外柔和自然化开,的确不负盛名。只是P.C版多出一个心理优势,理论上更完美,这在二手市场的受追捧程度上表现非常明显。
白嘴的Auto 105分辨率很高,反差大,成像风格稍微偏硬朗,所谓的“德味”不明显。分辨率的对比,按个人的测试结果也是黑嘴稍胜,但白嘴的反差大一些,很多情况看起来会感觉更清晰。紫边问题,各版本都不太明显,只在个别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程度也并不严重,在老镜头里相当难得。
105/2.5系列一直延续到Ais时代,如前所述,黑嘴P 105开始,其光学结构一直没有做过修改,因此在大致的成像风格和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别。在产的30多年中,这枚镜头经历过几次镀膜改进,从最初的单层膜,到C镀膜,到后来尼康使用的一种叫做集成镀膜(NIC- Nikon Integrated Coating)的技术,根据镜头不同的类型和镜片材质分别匹配每一镜片的镀膜是指达到最佳的整体性能。105镜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相一光学结构平台上了解不同镀膜技术对成像风格的影响。个人印象,P.C auto 105的发色讨好,似乎更有特点,后期Ais的表现最全面,能在各种光线下还原出漂亮的色彩。这些不同实际上非常轻微,需要十分小心分辨才能体会得到的程度。

·历史的讽刺,镜片数量最少、定价最低的nikkor镜头:nikkor-T 10.5cm/4
这枚105不属于经典的105/2.5家族,发布于1960年。区区三枚镜片“凸凹凸”的结构,口径34.5mm,当时定价13,000日元,只有105/2.5的一半不到。这枚镜头另有一个S旁轴版本,外观、结构完全一致,只是简单的把卡口改为F,为了节约成本甚至光圈机构也照搬了旁轴的原型,没有配置自动光圈,因此不属于Auto镜头之列。nikkor-T 10.5cm的开发,出发点完全是给高贵的105/2.5配备一个低廉的小弟,当时打出的口号正是:平价,轻便,谁都用得起的nikkor。有意思的是,4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最廉价的nikkor在二手市场上价格连续翻番身价大大超兄长,而且难觅踪影无处寻求,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稀罕物。

·
nikkor-H auto 85mm/1.8(1964.略)

nikkor-Q auto 135mm/2.8(1964.略)

nikkor-P auto 180mm/2.8(1970.略)
nikkor-Q auto 200mm/4(1961.略)

nikkor-H auto 300mm/4(1969.略)

 

给毒镜头投稿

给毒镜头投稿:

镜头测试样片的量还是太少了,如果大家有老镜头新镜头的测试照,使用心得、评测报告、以及您自己觉得满意的照片,都可以投稿给我们,我们可以在网站和公众号发布,您可以微信投稿或者点击上面的图片给我发邮件,内容为样片、您的介绍、个人介绍、器材简介等。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支持。(点击马上投稿>>>

毒镜头资料共享库



关注毒镜公众号获取毒镜头资料共享库网盘链接
如果失效大家给我留言,资源随时更新。


6年 ago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