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Zeiss大历史1846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Carl Zeiss镜头

 

历史沿革
1846年蔡司创立,成为世界光学历史的缔造者和光学科技的领导者;
1925年爱因斯坦回信称赞蔡司镜片研磨的精度;
1936年 蔡司率先发明防反光镜片镀膜技术,并获世界专利;
1969年阿波罗11号船登月小艇使用蔡司镜头摄影;
1972年蔡司推出超薄片,荣获当年世界工业界100件重大发明之一;
1983年蔡司推出渐进镜片并获多国专利;
1995年蔡司荣获德国最佳工厂管理及制造大奖;
1996年成为欧洲光学产品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厂商;
1999年蔡司镜头第三度荣获奥斯卡电影科技最高荣誉——卓越光学技术奖;
2002年采用了蔡司镜头的SONY数码相机、摄像机推出市场;
2005年采用了蔡司认证镜头的NOKIA手机面世。[5]

 

 

“卡尔•蔡司”是一个让所有摄影人心跳的镜头名字,从1846年开始,依靠几近完美的光学设计与悠久精细的制作工艺传统,在胶片相机横行的年代里,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荣誉,其顶级专业镜头品牌地位不可撼动。卡尔•蔡司拍摄出的照片,拥有迷人的色调、优秀的明锐度、高分辨率以及丰富的层次感,摄友们的评价是“空气感”好!效果明显优于日系镜头,为此,不知多少人拜倒在它的石榴裙前,无数传说与故事在我们耳边广泛流传,大家还给它起了个爱称“蔡味”。

对于影像行业,卡尔•蔡司早已超出了工具的范畴,它不再只是一支镜头,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痴迷于德国镜头高品质影像表现、显示自身高尚品位的文化。数码大潮到来,数码单反相机崛起之后,DSLR相机厂商立即向一贯以生产高素质中画幅及大画幅镜头的与德国镜头制造商抛出了橄榄枝,DSLR厂商希望能够通过超一流的镜头提升产品品质和增强产品竞争力。曾经一度有“蔡司”迷们不想轻易放弃那迷人的“蔡味”,开发各种转接环来把老款手动对焦蔡司镜头转接在自己的数码单反机身上。虽然不能自动曝光和对焦,只为了享受蔡司独特的魅力。当看到标有红色T*/MC标志的镜头天衣无缝安装在单反机身上时,有谁的心不会一阵狂跳呢。

CZ的毒大小分为六种,下面一一道来,有破解方法的也给出。

1、色彩

有种说法叫”色彩的CZ,味道的来卡”,不过亦有种说法说”来卡是色彩的皇帝”。反德一派认为胶片决定因素要大过镜头,对于这种说法,我持70%的赞成,不知从哪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FUJI CHROME和CZ的镜头的亲合性很好,KODAK CHROME和来卡镜头的亲和性很好,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感到,RDP(RVP太过了)往往可以对CZ镜头的某些特性做不少强化而不失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色彩。同样100VS对来卡镜头的色彩强化也极大,以至于来卡镜头可以表现出华丽的色彩表现,由于来卡有更加细腻的表现,顶级的金色表现,来卡更有皇家的气派。如果用各自亲合的胶片去拍鸟语山林,飞瀑流水等自然景色,个人认为CZ会更加出色,但如果表现故宫,欧洲皇家,无疑来卡更为贴切。不过CZ的色彩的确不凡,所以…

2、空气感

对CZ的空气感一说,我认为依然归功于CZ的色彩表现,T*的镀膜因素很大,对比早期的ROLLEI 双眼用的CZ镜头,虽然也有所谓空气感,可那和现在T*的感受不一样,后来HFT的CZ和135的施耐德包括来卡都少有明显的空气感。

T*的CZ镜头对色彩的表现过于敏感了,对于阴影处它会强化一种蓝调(其实这是电影中的老手法的了,这在视觉上感受很好),CZ的蓝色在它的”镜头特效”中几乎无所不在。

3、透明感.

CZ的证明它的镜头有透明感的传统做法就是拍摄天空,或是以天空为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选个空气清冽的清晨或是完美一天的落幕时间来拍摄,如此这般,连空气感也进去了. 其实还是个蓝色,对CZ的特效感觉就只有蓝。

4、立体感

这个不如来卡,CZ在轮廓的转折处不如NIKON干净利落,估计也对立体感有好处。 另外这个东西95%取决于构图。

5、层次

这个问题固然和镜头自身有关,不过曝光对”视觉上层次”的影响也的确巨大,较早期的CONTAX机身都有比较明显曝光不足的倾向,后期好一点,但基本也都偏不足,对比较好的镜头来说,反转曝光不足可以出很浓郁有德味的片子。要想德味足,一般要画面中排斥过多的高光,倾向中低光为主,高光部分要不很少,要不干脆模糊掉,做背景。另外很多早期的德头由于眩光的原因,降低了反差也显得层次丰富。

6、模糊

这是CZ的毒中最毒的,无药可解。

此外还有逆光的表现,这个就不说了,最好不要让光线直接冲的镜头里,CZ也不例外。

东蔡(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时代:白银时代、斑马时代、黑铁时代。

白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白色,镜片没有镀膜,或只有一层镀膜,反光为蓝色,俗称「蓝眼睛」。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无段光圈,以玻璃锻冶的退火工艺取胜,不过请尽量选购编号400万以内的镜头,玻璃品质更好。而手感方面,因为年代久远,通常很多毛病。另外,由於配方的问题,镜片变质的情况很常见,还会有气泡。

白银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35mm f2.8 Flektogon:诞生于1951年,这款镜头由6片5组构成,预置式光圈,最近摄影距离36cm,西德生产的用于CONTAREX的Distagon 35mm f4则发表于晚了东德7年的1958年。这款镜头后来改进为自动光圈,一直生产到70年代。70年代初改进为光圈f2.4。

40mm f4.5 Tessar:非常稀有,成像极好,能与双高斯拼高下的Tessar结构。

50mm f2.8 Tessar:很常见,成像比后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红T,那时代的T镀膜有等於无。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没见过。

50mm f2.0 Flexon:梦幻逸品,从没出现过,跟Pancolar是一样的Planar结构。

58mm f2.0 Biotar:双高斯结构,成像超优,低反差高层次,高光捕捉为东蔡最强,数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生产的特殊镜头,似乎没人用过,功能不明。

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人像版本,成像更好,一年难得出现一次的天价逸品。

80mm f2.8 Tessar:另一颗有能力跟双高斯拼的天塞头,拍人的肤色极好,非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ar :双高斯结构人像头,上面那颗的升级版,很少见。

85mm f2.0 Sonnar:非常少见的逸品,小弟没用过,不过可以买到苏俄的山寨品。

135mm F4 Sonnar:偶尔会出现,成像非常好,算是经典镜头。

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颗的cost-down版本,经常有。

Carl Zeiss Jena斑马时代,是指镜身黑色,但对焦环却是黑白相间的样式。这时期是单膜镜头,但是已经没有使用蔡司二战时的那批传奇玻璃了。大部分来说,暗部非常优秀,高光稍弱,色彩是一等一的好。不过实际上每个镜头的特性都不同,还是要看场合使用。

附带一提,这时期已经出现了光圈顶针,但是没有 A/M开关,而是以一个类似按钮的结构,按下去才缩光圈,比较接近景深预览。如果不是使用日本近代牌昂贵封顶针接环,那还是避免使用这个时期的镜头,因为非常不好操作

斑马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20mm f4 Flektogon:Distagon广角,M42镜头少见的20mm。蔡司耶那在1963年发表了Flektogon 20mmF4,由蔡司耶那的独立设计生产。20mm f4由10片6组构成,有一个3片胶合组,两个两片胶合组,最短摄影距离16cm。在西德1967年发表18mm f4以前,20mm f4是两德的最大广角镜头,就连当时的西德专业摄影师都使用这两款广角镜头。这款镜头的滤镜口径为77mm,蔡司耶那配有原厂的超广角镜头专用滤色镜。

25mm f4 Flektogon:同上,只是焦距变成25mm。蔡司耶那在1961年发表了Flektogon 25mmF4,1963年发表了Flektogon 20mmF4,这两款镜头完全是蔡司耶那的独立设计生产。25mmF4一款由7片6组构成,最近摄影距离20cm,全开光圈结像锐利。这款镜头的滤镜口径为77mm,蔡司耶那配有原厂的超广角镜头专用滤色镜。

35mm f2.8 Flektogon:据说跟白银版没啥差别。

50mm f2.8 Tessar:比白银版表现烂,还有个长相奇怪的「星际大战」版,收藏用的天价镜,成像没有不同。

50mm f2.0 Pancolar:Pancolar结构先行试作版,产量不大,很少见。

50mm f1.8 Pancolar:赫赫有名的双高斯标准镜,很常见。

55mm f1.4 Pancolar:极为稀有的版本,从未出现过,具体细节不明。

75mm f1.4 Pancolar:也是超稀有的版本,从未见过,想也知道是天价。

135mm F4 Sonnar:听说也是跟白银版差不多。

300mm F4 Sonnar:很大,很重,很稀有。

黑铁时代的 镜头大略有:

20mm f2.8 Flektogon:东蔡三宝之一,M42时代最强广角镜之一,近拍0.19m,镧系玻璃,全开绝对可用,变形控制极佳,不过价格飞天了。70年代初,20mm f4一款改进为f2.8的光圈,镜片结构也改进为9片8组,镜身也大大缩小,滤镜口径缩小为67mm。70年代末的百佳卡口的20mm f2.8更是施以多层镀膜,关于这款镜头常见香港资深玩家撰文于报端,其素质之佳早有定论。

35mm f2.4 Flektogon:东蔡三宝之首,东蔡最出名的全能镜头。名气太响,不用多介绍。

50mm f2.8 Tessar:东蔡最可耻的一颗镜头,不是说很糟,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东西。当时的标头一统天下的还是Tessar 50mmF2.8或F3.5和Biotar的58mmF2,58mmF2一款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如油画一般,妙不可言,而F2.8的天塞后期还改进为自动光圈,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镜头的最近摄影距离达0.35米,大约可以达到1:5的微距摄影。一直到现在用于康太时相机的唯一的一款天塞还在生产。

50mm f1.8 Pancolar:东蔡三宝之一,镧系玻璃,华丽色彩的最佳代名词。不过抗耀奇烂,要注意。1968年前后蔡司耶那发表了PANCOLAR 50mm1.8和55mmF1.4,与此同时西德也在生产PLANAR 55mmF1.4用于CONTAREX相机上,两镜头的片数同为7片,东德的最近摄影距离是39mm,西德是45mm,1972年两国同时停止生产55mm档标头,同时改进为50mmF1.4。通过实拍发现,东德这一时期的标头存在严重的偏黄现象,黑白片问题不大,彩色片就要加校色滤镜。

55mm f2.8 Macro Pancolar:只闻其名的谜之镜头。

80mm f1.8 Pancolar:M42时代顶级人像头,各项指标都超水准,偶尔会出现,价格也是在天位。二战刚结束的时候,Biotar75mmF1.5非常著名,1968年生产过一款当时世界最大光圈的75mmF1.4用于PANTACON super相机上,当然也是42mm螺丝口,与55mmF1.4一样产量极少。一直到1978年Pancolar 80mmF1.8开始生产为止,东德蔡司在80mm档的镜头竟然一直是空白,而西德在70年代初就发表了著名的“人像镜头”Planar 85mmF1.4,镜头结构沿用至今。

135mm f3.5 Sonnar:东蔡三宝之一,最容易入手的三宝镜,也是最适合入门的镜头。发色清雅,几乎全能。Sonnar 135mmF3.5从60年代开始生产,今天还能见得到用这款镜头的人!

180mm f2.8 Sonnar:代号Olympia,1.3公斤重的怪物,成像极为优秀。

200mm f2.8 Sonnar:1.2公斤重,没用过。 300mm f4 Sonnar:2公斤重,很稀有,没用过。 500mm f8 Fernobjektiv:不是反射镜,是个非常长的大炮,可以拆成两节,天价。

500mm f4 Spiegelobjektiv:7.3公斤(没打错)的反射镜,海湾见过一次,价格已经不是人类可买的了。

1000mm f5.6 Spiegelobjektiv:12公斤的反射镜,从来没出现过。

其实,东西两德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在500mm和1000mm这两支折反镜头上。首先是1000mm,两公司同时都将光圈定为F5.6,30多年后的今天,5.6的光圈对于1000mm的镜头来说依然是相当惊人的。东德发表于1960年,西德发表于1965年,西德的一支直径23cm,重达16.5公斤;东德的一支直径21cm,仅重12公斤;最近摄影距离东德16米,而西德可以达到12米,调焦结构两支镜头有着本质的不同,有资料显示,似乎是西德的更精密些,其实并不奇怪,我们来看看两支镜头当时的价格:西德的定价3640美圆;东德的定价1895美圆,当时徕卡50mmF1.4也仅售216美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一下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光学素质则不相上下,两支镜头实际竞争结果是不相上下。但是500mm一支东德人有点独领风骚了。首先光圈东德是F4,西德是F4.5,发售时间西德更是晚了6年,实际光学素质,东德要高出西德一个档次!东德的一支的价格是1275美圆竟然比西德德的贵了35美圆。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当时的西德刚刚起步,而东德则拥有雄厚的设计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此外,偶尔会出现29mm F2.8这个东西,那是Pentacon的镜头,蔡司贴牌,也没有T镀膜,别被骗了。

1951年另外一个经典的结构Biogon诞生了,这是东西德分开后,西德CZ独立设计的第一个著名的结构,50年代是德国相机镜头确立世界王者地位的黄金年代,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在将来都不可能更改了。

可进入60年代,日本相机厂商的崛起,使得西德CZ感到了全面的压力,即便是1963年设计出了广角的DISTAGON的结构,71年出了超广角几乎毫无畸变的HOLOGAN结构,在1972年西德CZ财团下的子公司ZEISS IKON仍然宣布了CONTAX相机的停产消息。

这对全世界的CZ爱好者来说,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天比一天强烈的要求恢复生产的呼声,其实对于西德CZ来说,宣布停产之前,他们就有要让CONTAX重新复活的打算,但要仔细谋划考虑到市场。

70年代的YASHIKA是个充满活力的日本相机光学厂商,当它们得知西德CZ居然要和他们合作生产CONTAX相机的时候,几乎欣喜若狂,在愉快的气氛中,只开了一次董事会在不到一个小时里他们就作出了回印。

这是个庞大的复活计划,牵扯各个方面的合作,首先是机身,这主要由YASHIKA担当,但造型IMAGE的部分CZ提出聘请著名的保时捷家族来设计,在机身的设计上,保守的西德CZ和YASHIKA居然惊人的一致,既然这是重新复活的CONTAX,那么就要有不同,这是CONTAX相机全面的电子化的基础。

与机身的创新不同,光学方面西德CZ依然十分谨慎,在几乎全面考察了日本的照相机光学工业后,在YASHIKA的建议下,选择了富冈光学作为西德CZ镜头的加工厂,这对富冈来说即是荣耀也是痛苦的压力,看看那时负责装配的植田君的说法,”当时开始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西德CZ的要求,要知道当时我们还为很多日本照相机厂商生产装配镜头,我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可对比西德CZ提供的样品,我们却难以达到,一次次的改进,培训我们的员工,最后终于达到了(西德CZ的要求),当时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

富冈为生产西德CZ的镜头付出的努力相当的巨大,原来的镜片生产线几乎全部不用,而采用西德CZ提供的,而最为关键的检验部门,在开始的时候和德国的交流相当频繁,西德CZ也长期派驻了人员在工厂里。

玻璃的原材料都来源于德国CZ旗下的肖特厂,富冈只负责加工和装配,直到今天富冈依然定期受到德国发来的装着玻璃原胚的有着铅封和火漆字样的木箱。

由于日本人的效率管理,西德CZ的镜头保证了过去的品质,成本却奇迹般的下降,品质管理部的人说–>”不同于日本镜头的生产,我们每一只(西德CZ)镜头都检测,不管它的档次高低,比如光轴准确度检查至少要做3次,MTF都是实际产品的实测值….”.

这些都在CONTAX RTS 1975年上市之后得到了回报,当时的各大照相机刊物都争相测试新推出的”MADE IN JAPAN”的西德CZ镜头,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先期的Carl Zeiss Distagon 35/2.8,Carl Zeiss Planar 50/1.4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值。

对于RTS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REAL TIME SYSTEM”,以为这只是快门的时滞问题,其实西德CZ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大口径的镜头,只有大口径的镜头才可以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才能更好抓住瞬间,才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光线下的拍摄,这才是RTS的精髓所在。

RTS是一架真正的电子相机,可并不是第一架采用石英震荡来分频的相机,这一点很多人搞错,推出的时候RTS的定价十分昂贵,超过10万日元,几乎相当于现在3、4十万日元的价格。可同时推出的Carl Zeiss Distagon 35/2.8,Carl Zeiss Planar 50/1.4,Carl Zeiss Sonnar 135/2.8却并不昂贵,基本和同款的日头相当。

 

 

卡尔·蔡司(1816年9月11日-1888年12月3日)是一位光学仪器企业家,蔡司公司(Zeiss)正是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所创立。卡尔·蔡司本人对于现代透镜的制造生产也有贡献。在1840年代的德国魏玛(Weimar),他成为一个知名的透镜制作者。卡尔‧蔡司于1888年12月3日逝世于德国耶拿,耶拿也是他开始他透镜生涯的城市。

青年时期
Zeiss 在德国葳玛的语言学校学习,并在Dr.Friedrich Körne下
习艺,当时Körne博士正在研究用于望远镜目镜的玻璃。之后,他在耶拿大学(Jena University)学习数学、实验物理、人类学、矿物学、和光学。七年后,他靠自己的力量成立一个小型工作室,当时工作室中工具十分贫乏。他做出许多透镜,但只得到一点认同,直到1847年他雇用他的第一个学徒。当年他从前的老师Körn博士去世, 更激励了蔡司致力显微镜领域工作。[1]
设计生涯
简单型显微镜
1847年卡尔·蔡司开始将全部心力放在显微镜研究上。他的第一个革新设计是做出只使用一个透镜的简单型显微镜,适合用于解剖的工作。在他第一年生产这批显微镜时,他卖了大约23台。他很快意识到他需要新挑战,因此此他开始研发复合式显微镜。随后,他创造了Stand I,并于1857年打进了销售市场。[2]
复合式显微镜
在1861年,因为他的设计,在图林根州工业展示会,他获颁一枚金牌。他们被认为是德国最佳的科学仪器。此时,他有大约20个员工,而他的事业仍然持续成长。在1866年的蔡司工厂卖出他们的第1000台显微镜。同年物理学家Ernest Abbe博士以研究导师的身份加入蔡司工作室,两人一同研究光学产品的科学基础原理,1872年他们联合制作出了复合式显微镜,这台复合式显微镜是现代所有复合式显微镜的始祖。[3]
在这个期间,蔡司做出他从未做出的最佳透镜。理论上,Abbe正弦学说能大大改善透镜品质。但问题是,没有足够强壮的玻璃来测试这个学说。
新型玻璃
幸运地,Abbe博士认识了奥多Schott (Otto Schott)。30岁的Schott是位刚得到博士学位的玻璃化学家。1879年他们进行合作,很快地于1886年生产了新型玻璃,能充分地表现Abbe正弦学说。这种新型玻璃为新显微镜的物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消色差物镜 (Apochromates),除此之外,也解决了色差问题。
Schott专门生产用于新型Carl Zeiss显微镜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工厂,其所有权归属于卡尔·蔡司、Ernst Abbe和Freidrick Otto Schott,称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学工厂。耶拿玻璃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
在卡尔·蔡司创造出划时代的显微镜不久后去逝(1888年12月3日)。卡尔·蔡司在遗嘱中将的股权转移给儿子Roderick。年轻的蔡司又将股权出售给Ernst Abbe,1889年,Ernst Abbe成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该基金会又成立了一个新的集团,作为卡尔·蔡司公司的所有者。[4]
一波三折
1945年2月14日晚上,灾难降临,德累斯顿照相机工厂被盟军炸毁。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拿,由于雅尔塔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被一分为二,耶拿和德累斯顿全部由苏军占领。
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俄国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作为战争赔偿,苏军拆除了剩下94%的工厂设备。在基辅建立了现在的Kiev( 基辅)照相机制造厂(借着这一丝血脉,俄罗斯镜头至今还能在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好像抢不走,在耶拿大学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标志很快又出现了。当初被巴顿掠走的126名蔡司关键管理人员和技师,在美国的支持下,也在联邦德国(西德)的奥伯考亨重新建厂。卡尔·蔡司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蔡司厂从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尔.蔡司.耶拿)史称“东蔡”,西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史称“西蔡”,东、西蔡都标榜自己为是蔡司正宗,其实双方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光学技术上的更臻完美。
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系经营。总部仍在奥伯考亨,拥有员工3500名,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在135领域还尚有康太克斯与徕卡抗衡(康太克斯采用卡尔蔡司),但到了120领域Carl Zeiss 便称雄天下:哈苏、禄徕两大120巨头都使用卡尔蔡司镜头。进入数码时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学外行的索尼,摇身一变,成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业界老大之一。
缔造者
蔡司开创了镜头工业中的诸多经典设计。蔡司的创始师保罗·鲁道夫就是镜头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1890年,他设计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Anastigmat),开创了蔡司镜头的新纪元。1896年鲁道夫又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对各种镜头像差都进行了出色的纠正。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包括徕卡)无不借鉴普兰纳镜头的设计。
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虽然结构简单、价格适中,成像质量惊世骇俗,明快锐利。
历史沿革
1846年蔡司创立,成为世界光学历史的缔造者和光学科技的领导者;
1925年爱因斯坦回信称赞蔡司镜片研磨的精度;
1936年 蔡司率先发明防反光镜片镀膜技术,并获世界专利;
1969年阿波罗11号船登月小艇使用蔡司镜头摄影;
1972年蔡司推出超薄片,荣获当年世界工业界100件重大发明之一;
1983年蔡司推出渐进镜片并获多国专利;
1995年蔡司荣获德国最佳工厂管理及制造大奖;
1996年成为欧洲光学产品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厂商;
1999年蔡司镜头第三度荣获奥斯卡电影科技最高荣誉——卓越光学技术奖;
2002年采用了蔡司镜头的SONY数码相机、摄像机推出市场;
2005年采用了蔡司认证镜头的NOKIA手机面世。[5]
品牌发展
卡尔蔡司集团 (Carl Zeiss AG) 是全球视光学和光电子工业领域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设在德国上科亨(Oberkochen),拥有6个独立的事业部,包括显微镜、医学器材、光学眼镜、光电子设备、半导体以及工业测量仪。集团在生物制药技术、工业系统解决方案和视光学生活消费品三个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卡尔蔡司集团的销售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都设立了制造基地。蔡司中国是卡尔蔡司的在华子公司,主要的业务范围覆盖工业测量,医疗,科研等领域,技术和质量始终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镜头
镜头
卡尔蔡司庆祝该品牌生产相机镜头120周年。这家德国公司早在1890年生产相机镜头之前便在1846年生产制造显微镜头。另外,在一路的发展中,卡尔蔡司建立了许许多多的里程碑,包括它们的镜头第一次被用于人类太空月球探测,以及好莱坞电影乱世儿女(Barry Lyndon)中使用了旗下著名的f/0.7蔡司镜头拍摄场景。卡尔蔡司公司的主要成就还包括有Planar,Tessar镜头设计,T*防反射涂层等等。品牌所带来的高贵和顶级,以及其悠久的历史是目前许多摄影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之一。

 

 

 

给毒镜头投稿

给毒镜头投稿:

镜头测试样片的量还是太少了,如果大家有老镜头新镜头的测试照,使用心得、评测报告、以及您自己觉得满意的照片,都可以投稿给我们,我们可以在网站和公众号发布,您可以微信投稿或者点击上面的图片给我发邮件,内容为样片、您的介绍、个人介绍、器材简介等。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支持。(点击马上投稿>>>

毒镜头资料共享库



关注毒镜公众号获取毒镜头资料共享库网盘链接
如果失效大家给我留言,资源随时更新。


7 年 ago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